乔贤论坛
标题:
李敖批韩寒:关公战秦琼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天火
时间:
2010-9-4 11:20
标题:
李敖批韩寒:关公战秦琼
八九年前,李敖还没回访大陆,也没开讲“李敖有话说”的时候,曾经放过一句话,他说据网络调查,对大陆影响最大的台湾前五位名人有他自己、罗大佑、殷海光、谁谁谁,第四名是龙应台,这时李敖加了一句:“当然她不够格。”
所以今日听到李敖批评韩寒“一入知识的境界就出局”,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几十年来,老爷子真是以不变应万变哪!从陈文茜到李戡,再到李敖本尊,“李家军”批评韩寒的理路是一以贯之的,其关键词便是“知识”。李敖纵横台湾数十年,不是靠出身贵胄位高权重,也不是靠秀色可餐才艺出众,倚仗的正是“知识精英”的身份、“文化太保”的面目。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因为有强力又不要脸不要命,置身丛林社会那是一级棒。“文化太保”厉害的前提,在于身处知识秩序仍相当稳固的社会。
李敖当年的战斗法宝,一是出书,二是上法庭。能出书是因为自由出版权未曾丧失,国民党特务、宪兵能抢已出之书而不能禁书于未出;上法庭则由于法治的躯壳犹在,框架仍存,哪怕大佬如徐复观、胡秋原,也没法奈何这个无法无天的小李敖,反而让他一战成名,威震岛内。
换句话说,要不是台湾社会一直未曾抛弃“知识取向”的社会科层体系,李敖学富五车又如何?抉隐索微又如何?自幼年入台,再未离开,其最大的资源,是以知识为背景的社会批评。他正是据此,瞧不起批评同样犀利、实践或更丰富的龙应台,因为龙非文史专业出身。除《龙应台评小说》之外,学术上难称建树。他与其友其子,也正是据此,睥睨对岸以小说、赛车为业的小伙子韩寒。在他们看来,己方是知识精英,对方只是大众偶像,根本不在同一等级上。
陈文茜批评韩寒对世博“无知”,李戡说韩寒“大学都考不上”,李敖说韩寒超越了写小说、赛车的“本位”,一定会“很痛苦”。这些话背后共有的,是“知识精英”的傲慢。
而今日之大陆,恰恰是一个消解精英、草根为王的转型社会。一边是学院、学界以至学术本身的饱受质疑,动辄得咎,一边是一夜成名的成功肥皂剧、人多为胜的网络法则。韩寒当年大战白烨,奉行的便是“谁有市场谁是王”的丛林信条。那么多信奉精神至上的文艺工作者轮番上马,仍然敌不过韩少的嬉笑怒骂与粉丝群的乱拳围殴。再加上郭敬明的“抄也白抄”,商业政治双丰收,自彼时起,“知识”已成了一道时亮时不亮的过气霓虹。
这种状况,估计李敖父子及文茜大婶都很难清楚了解,明白掌握。他们参与的两岸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都沐浴在破旧霓虹的余晖之中。他们有底气批评韩寒,自命不凡,只因在他们心中,“雅”、“俗”之间仍有着难以逾越的壁垒,高下立判的地位。殊不知江山早经易帜,岁月久是逆流,高高在上的李家军团,只不过是在暗恋桃花源。
李家军的这种“隔”,还在于忽略了大陆社会的另一个关键词:常识。韩寒能取得类似“意见领袖”的地位,当然不是靠学养精深,也不是仅凭小说、赛车与长相。他的社会批评,正是向大众提供一种思想的稀缺资源:平易、贴己的常识。平易,是因为韩寒拥有比大众更高明的表达能力,能够为他们代言。与动辄滔滔万言的学院派相比,他更能够直指人心、引发回应——这一点,其实也是李敖当年的立身之本,是他敢于宣称“白话文五百年来前三名”的信心所在;贴己,是因为大陆社会的批评空间太过狭窄,民众宣泄的欲求又太过旺盛,发表意见无须比其他庸众更高明,亦无须比媒体更深刻,他只须敢说,说得精彩。
这些背景铸就了韩寒作为社会批评写作者的地位,也注定了“李家军”对韩寒的批评是一场堂吉诃德式的风车之战。韩寒不在台湾,李敖不在大陆,两人之间本无任何交集。但历史有时也会开个玩笑,让关公战一次秦琼,留下一些话语的残片与尴尬的逸闻,供各位看官消遣消遣。
欢迎光临 乔贤论坛 (http://qiaoxi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