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贤论坛

标题: 东莞:制止生态破坏须扎紧制度篱笆 [打印本页]

作者: 好坏的爷爷    时间: 2014-3-23 12:29
标题: 东莞:制止生态破坏须扎紧制度篱笆

风景秀丽的观音山


  在今年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生态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实际上,随着北京及华东地区近期雾霾天气的增多,普通民众对环境污染空前关注。今年两会,政协委员们的提案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程度远高于其他领域。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称,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准,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与改造。与环境保护法相关的宪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要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提供法律保障。这些法律应该在生态文明的统一目标下保持高度一致。应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和国家发展的总体方针之一。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环境和资源法律、法规,抓紧修订《环境保护法》。

  分析人士指出,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居环境、生活质量、人均绿地率等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法律的“生态化”,加强相关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配套和协同作用,使之更好地同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相协同,保护扶持生态文明发展载体。

  以国内首家民营森林公园——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它开创民营资本成功运作国家森林公园的先河,被誉为东莞的“城市之肺”。它不仅保护近6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森林生态区,森林面积覆盖率达到了99%。公园投资方还在公园里建立了国内首家古树博物馆,而且在弘扬佛教文化、健康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珠三角生态和宗教旅游的奇葩。

  近年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一)

  多年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一直被社会各界公认为美丽的多面体瑰宝,似一颗嵌入东莞工业带的生态文化明珠,被誉为“南天圣地、百粤秘境”。

  一组简单的数字就足以反映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成就:18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现有各种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多种。

  两个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事件足以说明这个公园在业界中的地位: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民营森林公园;2010年,跻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

  几个备受推崇的品牌活动足以彰显这个公园的文化魅力:健康文化节、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全国散文大赛、全国诗歌节等文化旅游活动一度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成为“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过渡的引擎。

  另外,世界最大的花岗岩观音圣像、首家古树博物馆均坐落于此,这里山、水、佛、道异卉纷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这里的每一株草木、每一泓清泉、每一座峰峦都是向善的经卷,伴随着晨钟暮鼓轻轻击响的玄机,给世人带来启迪和顿悟。

  实际上,作为国内首个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观音山还承载着儒商黄淦波一生的梦想,在他看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应该成为东莞的一张城市名片,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张名片做好。

  开园至今,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发展中始终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其发展历史与建设美丽中国不谋而合。

  走进观音山,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着数座秀美山峰,10多个主峰簇拥环绕、互竞姿色,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为观音山添设了无数自然景观,较为壮观的是落差达380米、逶迤跌宕36级的仙泉瀑布和拥有3999级曲径的“佛缘路”以及林海松涛的“森林浴”。

  水的灵动孕育了山的灵气,石的离奇点染了山的底蕴,共同织就了观音山的绝美“外衣”。

  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片原始次生林中,有一种奇特的地理现象:大片阶梯状石垒。这些石垒大多存在于海拔200米以上地域,呈阶梯状自半山腰向海拔400多米山顶延伸,其形式似梯田,但其造型与梯田的可耕作性又不符合。石垒或垒砌整齐,排列有序;或依托自然山势,就地取材,成为阶梯结构。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90%以上的区域几乎无人涉足,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据专家考证,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园内现有1000多种植物,属国家保护的植物有22种,其中有7种国家濒危保护植物,是东莞地区发现国家保护植物数量最多的景区;动物有兽类、飞鸟类、甲壳类、昆虫类等300多种。

  此外,观音山还用生态文明促进公园的增长方式转变。

  2003年1月11日,这里成立了世界首家古树博物馆,目前该馆已收藏了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古树60余棵。这些古树从黄帝时代到周、秦、汉、三国、唐、宋、明,直至清末,许多古树直径大于1米,年轮超过500圈。

  通过对各历史时期古树年轮的分析,科学家获得了一部广东地区5000年来气候变化、环境变迁、水文状况、地质运动的编年史,还可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12月,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被命名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民营森林公园。

  2006年10月,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确定为国内第二个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2007年2月,国家林业局发文称赞其是全国样板。一个月后,黄淦波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把保护森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带进了人民大会堂。

  有关专家认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事迹具有典型意义。具体来说,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承载着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既符合绿色发展的主流趋势,又提升了公园本身的社会价值。?

  (二)

  近年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公开资料显示,从莞高速公路东莞段(含清溪支线)工程是从化至东莞高速公路在东莞境内的路段,线路长度约57公里,总投资约105亿元。其中,从莞高速公路东莞段主线,线路大致呈南北走向,经石排、企石、横沥、常平、樟木头、清溪、塘厦、凤岗等八镇,终点在凤岗镇大洋湖接深圳外环高速公路,长约42公里,采用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

  从莞高速公路东莞段的信息显示,观音山隧道被纳入该工程第十合同段,连同官仓大桥等主要工程路线全长3.98公里。

  据《中国环境报》1月3日报道,2008年11月6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到东莞市新远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函告,称即将筹建的从莞高速公路清溪支线将以3公里隧道的形式穿越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并将以爆破的方式开挖隧道。

  根据设计,观音山隧道为分离式左右线隧道,设计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其中,左边隧道长为3245米,右边隧道长3185米。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方面认为,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严重破坏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也将对观音山森林公园作为旅游AAAA级景区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011年,观音山森林公园方面出于种种考虑,向广东省环保厅提出了自身的担忧,担心施工单位不按“全隧道穿越”的要求施工、施工过程及建成通车后对观音山景区及山顶观音石像产生影响。

  在探讨这项工程是否对观音山森林公园造成影响之前,先应该看看这项工程的手续是否齐全。据广东省环保厅上报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的文件显示:这一项目已经发改委、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批准,审批手续较齐全。环保执法人员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后,也未发现有地表裸露和植被破坏情况。

  那么,这项工程究竟是否会对观音山森林公园造成影响?

  据《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10月18日的报道,“目前看,影响并不大,以隧道穿越的形式建设高速公路,不足以对观音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和野生动植物。

  造成明显危害。”从事林业工作40多年的侯元兆教授话锋一转,“但是将来通车后,人流、车流、噪音等等,肯定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并波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具体影响多大需要评估,目前无法做出结论。”

  对于公路是否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国内外都有案例研究。除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外,公路建设和营运期间,引起的地貌、植被、径流和小气候等环境特征的变化,将迫使野生动物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尤其是交通噪声直接影响到鸟类的交流、生活和繁殖活动,体型大、寿命长、繁殖率低、生境特异的物种对噪声干扰反应更为敏感。

  同时,公路的建设会导致野生动物被撞事件的发生。据国外学界估算,荷兰每年分别有15.9万只兽类和65.3万只鸟类因车辆撞压而死,澳大利亚每年有548万只蛙类和爬行类因车而亡,美国每天约有100万只脊椎动物死于车下。

  “当道路承载量达到每天3.2万辆车时,两栖动物横穿道路的死亡概率是0.34-0.61。”学界专家称,为保护野生动物,在公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生态学的特性,“道路生态研究已经提出多年,但在道路对动物及其生境的研究中,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
  (三)

  2013年12月30日,《新华网》报道称,记者近日在国内多省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过度强调短期效果,大量占用土地、开挖山体,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倾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业内专家表示,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表示,改革开放至今,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足,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山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

  江西省高速集团公司党办主任符林表示,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开挖山体,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植被破坏、局部地貌破坏、土壤侵蚀、景观影响及生态敏感区影响等,我国一些地方在高速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短期效果,这种倾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江西赣南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山区,森林植被茂盛,自然景观众多,给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

  浙江浙西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新里指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环保问题凸显出设计、施工单位在生态保护观念、认识上的缺失,过去常用“开山劈岭”形容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光辉形象,对自然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目前,一些单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较肤浅,难以坚持生态环保的建设理念。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姚怡虹则表示,目前公路生态恢复中普遍存在着“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的倾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也不符合我国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续的公路发展思路。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枯,四年死”的现象发生,对我国公路生态建设极为不利。

  目前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危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造成水土流失。公路建设对山区自然植被造成破坏,土壤持水能力大为下降,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公路建设大量开挖土石,扰动原生土壤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影响山体的稳定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特别是大量填挖裸露面导致新的严重水土流失。二是破坏自然生态。山区自然生态植被茂盛,公路建设必然毁损周边的树林草地,破坏原有地表自然植被,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影响自然景观。山区公路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自然面貌,影响了生态平衡。

  项新里表示,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公路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的全过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而发达国家对公路环保和生态的重视及应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欧美等高速公路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着手建立公路环保法律体系和管理机构,在公路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环保优先”的原则。在项目立项时强调公众参与,以减少可能产生的许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工程设计中,宁可加大工程造价,也不大挖大填,破坏生态平衡。

  在路线的平纵设计上不强求高指标,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等大部分国家对公路的纵面、平面的指标都不十分追求,特别是在丘陵地区基本是按起伏地形顺其自然设置纵坡,几乎看不到有大的填挖现象,较好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邯郸市公路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孙忆忱表示,道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设计阶段,它融贯于道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道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尤其在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和隧道设计时,运用先进的空间设计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高速公路。
  (四)

  《中国绿色时报》报道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全球生态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生态安全问题,往往由天文地质原因引起,如火山喷发、飓风席卷等,均具有不可抗逆性;另一类则是人为生态安全问题,是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如工农业污染、生态过载等,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避免。

  2013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刊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马庆钰的文章《用生态政绩观弥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板》,文章指出,“经济增长与环境损失并存”的局面,已经成为对中国执政者和政府管理者的严峻挑战。它不仅是一个健康和环境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经济与社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事关国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可见,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施政成绩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政绩观影响着发展观。

  5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那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今天,东莞的决策者又下了怎样的决心呢?

  《南方日报》9月23日报道,“东莞市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并确定具体创建路线图:2015年,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2016年,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东莞市领导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几项政策、几句口号就能“撒豆成兵”,关键还要落实为一套具备可作性的行动体系,比如,如何保护湿地资源、构建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等都是一个个需要攻克的课题;建设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美丽东莞”,需要全市上下的努力。

  马庆钰认为,要使生态文明这项执政使命转化为有效的管理行动,地方政府应该将关乎所有人生命健康的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列为政府基本职责范畴,使人们的基本生存安全受到政府最起码的看守维护,“不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不是有益于人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最终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只有在政策制度上,以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为标准,积极查漏补缺;在政策执行上,不打政策擦边球,严格要求、扎实推行;在政绩考量中,不把生态指标看作一组数字摆设,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目标内容落到实处,人类的家园才能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

  黄淦波说:“1月16日,广东省政府的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都为观音山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关专家表示,观音山因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考验值得深思,应持续扎紧制度篱笆,莫让国家推行的生态文明政策在执行中走了样。

风景秀丽的观音山


文章来源:http://cxjs.newsccn.com/2014-03-07/265870.html

作者: 官语逢银    时间: 2014-4-10 13:55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电池液折射仪




欢迎光临 乔贤论坛 (http://qiaoxi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