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贤论坛

标题: 鲁迅“遭遇”与语文教育困境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天火    时间: 2009-10-24 02:15
标题: 鲁迅“遭遇”与语文教育困境
李向帅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篇目减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场关于“鲁迅是否过时”的争论迅速升温。
    其实,鲁迅先生文章的“遭遇”恰恰反映出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换言之,如何看待鲁迅及其文章,实质是如何进行语
文教育的问题。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在提高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从当前的教育设计来看,语、数、外三科其实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使命。语文是人文教育的象征,数学则肩负着科学教育的使命,外语则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明显,具有较强的工具性。鲁迅文章的“遭遇”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学事件”,而是语文教育实践与其教育目标相脱节的表现。    当下,语文教育的困境就在于过分功利性,这也是整个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当通过其它途径可以达到目的或者通过教育本身达不到目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放弃教育。对此,今年高考前夕的学生弃考现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佐证。让我们再回到“鲁迅”本身来说明这个问题。时下,中学生把鲁迅列为校园“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之一,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为什么会这样怕呢?最后恐怕还得归到“用”上来,因为学习鲁迅浪费时间、不利于考高分才是真。
    抛开功利性而言,鲁迅作为文化健将、一代“旗手”和精神符号,可以说是具有永恒意义的。尽管鲁迅的著作确实限于特定时代,但是鲁迅精神却并不是也限于特定时代。鲁迅是反封建、反传统的,而这种反封建、反传统的“反”本身恰恰继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正是这种批判性的继承,使“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尤为凸显。现在的学生之所以感到“生涩难懂”,正是现行教育在某些方面脱离了历史传统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结果。同样,文言文和写作文的“窘境”和鲁迅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类似的。但我们能够仅仅因为感性的“生涩难懂”就放弃吗?这些可是一个学生甚至一个人文化素养基础的基础啊!
    语文教育必须回归人文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出路。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面对应试教育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的现实,让学生增长知识“应付”考试是必须的。但是,让学生在思想和生活上受到启发和指导也是必要的,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因此,采取消极“删去”是行不通的,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态度最终只会严重危害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让国人的精神难以强健。




欢迎光临 乔贤论坛 (http://qiaoxi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