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教育局长谈如何突破教育均衡制度瓶颈 |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 |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局局长 王泽人 咸宁地处“湖北南大门”,是一座经济欠发达的新兴生态旅游城市,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之说。在全市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之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农村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配备不均衡、生均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均衡成为困扰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近年来,咸宁把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创新机制体制,先行先试,多措并举,有力地突破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在追求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农村教师引进补充机制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更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有较高业务水平,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较低、素质较低,特别是结构性缺编严重阻碍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急需破解。近年来,我市以“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契机,构建农村教师引进补充机制,积极引进资教生,招聘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面向社会招考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学校第一线。 2004年以来,全市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社会公开招考和引进资教生等形式,共新增教师1863人。一是招聘应届优秀大学生。近年来,全市共招聘高校毕业生663人。其中,嘉鱼县共补充3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教师队伍中来,较好地缓解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二是公开招考优秀教师。2004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考优秀教师575人,咸安区2009年与2010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80人,全部充实到乡镇学校。三是引进资教生和免费师范生。近年来,我市共招聘资教生625人。今年5月,崇阳县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协议,每年选聘100名免费师范生,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两年。 招聘、招考、引进教师机制的建立,不断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使农村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广大农村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机制 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更决定学生质量。农村教师质量不高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多种途径,共培训农村教师12914人次。 一是签订高校与区县政府合作协议,建立“离岗培训、顶岗实习”机制。即:农村教师离岗培训,师范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崇阳县今年6月与咸宁学院签订了义务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协议。学院每年为该县培训教师600人,每年派100名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语文等专业学生到崇阳县各小学顶岗实习。 二是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近年来,全市分批组织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提高。通山县选派校长和骨干教师前往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学习取经;通城县先后选派38名中小学校长赴武汉粮道街中学和武汉育才小学等学校挂职锻炼,学习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管理经验;咸安区采取“上联下带”方式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上联高校和省内“优质名校”,选派校长挂职锻炼。下派实习生和骨干教师,改善优化基层教师结构,不断给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从深层次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师保障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市出台多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让农村教师安居乐业。 一是实行绩效工资向农村教师倾斜政策。全市农村教师月绩效工资比城市教师多100元。二是建设教师周转房。累计投入资金7335万元,全面缓解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以通山、赤壁为试点,探索“在乡村学校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在乡镇为乡村教师建廉价住房,在县市区城关建农村教师公寓”的模式,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三是待遇倾斜,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实行在乡镇以下学校任教按教龄加分政策。同时,在“模范校长”、“模范班主任”、“咸宁名师”等各项评选中,对农村教师加大倾斜力度,让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扎下根。 联校一体化办学机制 为了让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创造了“乡村一体”、“联校走教”等办学新模式。 一是完善“联校走教”办学模式。从2007年开始,我市通山县在全省率先推行“联校走教”办学模式。目前,该县所有完全小学和初中都选派教师深入到所辖的薄弱学校开展走教工作,每周送课1400余节,使万余名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实施“乡村一体”管理模式。2009年,崇阳县在农村小学试行联校一体化“1+X”管理模式,在乡镇区域内,乡中心小学与周围邻近的相对薄弱的小学或教学点(部)联合办学,乡镇内小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学安排,人、财、物资源共享,使联校范围内所有的小学及教学点(部)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最大限度的利用。三是推进“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每年邀请省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到农村地区讲学、讲课,帮助农村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农村孩子“上好学”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难点是让农村所有孩子“上好学”,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无差别”教育,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我市作为一个城乡差距明显、山区丘陵交错的中等地级市,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从各个方面着力创造条件,确保农村孩子“上好学”。 首先,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一方面,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三县,我们推广崇阳县的做法,将农村中小学相对集中到县乡,走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梯级提升,优质资源总量增多。在经济欠发达,且山区较多的南三县,借鉴创新通山“联校走教”模式,在区域内让城市教师,特别是体音美教师,每个星期定期定向开展走教活动。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将全国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通过网络传递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实现农村学校尽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 其次,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软实力,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文体娱乐活动,让农村学生懂音乐、爱锻炼,有基本的美术素养,让学校成为青少年文娱活动的乐园。 再其次,想方设法提高农村中小学后勤保障水平,以“四项创建”为依托,推进学校“十有八配套”和“两个基地”建设,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帮助家庭困难、身体残疾和留守儿童少年共同成长。 |
欢迎光临 乔贤论坛 (http://qiaoxia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