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贤论坛

标题: 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天火    时间: 2010-2-1 10:26
标题: 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运用“质疑”这一手段教学的时候,从有利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状态的观点出发,我认为应该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点播学生质疑,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握质疑的主动权,使之“质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基于这种认识,如何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让学生亲自尝到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
贝弗里奇说过:“最大的酬报是发现带来的激动,正如许多科学家所证明的,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它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不仅是新事实的发现而且对每一个普遍规律的突然领悟都能造成同样的狂喜的情感。”发现牛都接种法的詹纳曾这样写道:“我想到我命里注定要是世界从一种最大灾难解脱出来时,…..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快乐,以至有时沉醉于某种梦幻之中。
同样,让学生尝一尝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他们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如教《孔乙己》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结尾写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一对有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修饰同一行为?当时,我不是据问而答,而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互相研讨去解疑。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大约”一词所指的内容:因为空以及最后一次来到酒店时,已是脸黑切瘦。衣衫褴褛,双腿打折,不能行走,靠双手移动,到处行乞,他已形容枯槁,行将就木。以后这几年又没露过面,可是有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己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可能死了。又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孔乙己不幸而死的必然性的剖析,明确了“的确”一词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样,学生自己不仅通过精读深思解决了问题:这句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话意是明确的,它含蓄的告诉了孔乙己的结局,同时也亲自尝到质疑的甜头,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产生对质疑的巨大兴趣,从而能动地用质疑这一手段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因质疑而获得新思维的鼓舞
.尼查叶夫告诉世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了世人从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事物的新性质。”因为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如果老学前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很难有什么兴奋的感觉,而如果自己能有所创新能在学习、研究为前人所公认的知识、概念之基础上,以自己所有的心得与创见去“自成一家言”,敢于向知识的纵深探求,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而又高出常人的真知灼见来,就很容易使人振奋,觉得乐趣无穷。在漫长的“灼旧饭”过程中难以有兴奋的感觉。而在漫长的“创新路”过程中则会乐趣无穷。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
正因为如此,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因质疑而获得创新思维的鼓舞,由鼓舞而产生的兴趣必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质疑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全班学生都认为扁鹊医术高明,是一位好医生。只有一个同学不同凡响,他认为扁鹊在“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候“已逃秦矣”,造成了“桓侯虽死”,由此看来,扁鹊不能算是一位好医生。原因有二:缺乏医德,在病人尚未死去的时候逃走,没有尽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逃到秦国犯了叛国罪。对待如此截然相反的质疑,我没有予以压抑,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独出心裁”的见解,结果不仅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发表“独辟蹊径”的主见,而且在全体学生中逐渐形成大面积的创新质疑局面,甚至时常爆发出一些令教师难为的疑问“冷门”,学生主动质疑的激情也因此变得更加激烈。
三、让学生亲自握住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质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们思维的发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从有疑到无疑,再从无疑到有疑这样的反复中前进的。宋代朱熹说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播一系列知识的。许多文章(特别是现代文)学生都能读、能看。所以,有些学生认为现代文很容易读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其实,这些学生仅读得出课文的字,知其大意,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含义。其关键就在于这些学生未知有疑。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疑问,使其从未知有疑转化为渐渐有疑,乃至过渡到节节有疑,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是说,要授给质疑的方法,要让学生亲自握住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为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我首先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各类质疑方法总结归类,编为“质疑十法”印发给学生,这十种质疑方法为:在参考比较中质疑在温故知新中质疑在讨论争辩中质疑在词语中质疑在联想中质疑在言外之意中质疑在疑问中质疑在特异情况中质疑在不同体材的特点中质疑等。
在编印的“质疑十法”短文中,我不仅对每种质疑方法下定义,而且指明其特征,同时还举例证,所用的文字力求通俗易懂,以便学生学习和运用。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一点拨训练十种质疑法,并在训练中安排必要的反复,使学生对质疑方法的运用从浅到深,保持其螺旋式上升发展。
综上所述,学因尝到甜头,受到鼓舞而对质疑产生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又是构成质疑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同时他们又被授以质疑的方法,亲自握住了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样学生就必然能把握质疑的主动权,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猎取知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质疑”这把“金钥匙”,将来走出校门一定会才华横溢,创造出奇迹来!




欢迎光临 乔贤论坛 (http://qiaoxi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