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中文)
fake tag heuer watches replica swiss watches buy watches online best replica watch cheap fake watches swiss replica rolex replicas rolex swiss rolex replica rolex swiss replica rolex watches replica fake rolex watch fake breitling breitling fake breitling watches replica fake swiss watches replica fake watches quality imitation watches replica breitling watch fake cartier watches replica breitling watches
搜索
查看: 107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0-10-5 15:30: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发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0-10-5 15:33:36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封杀本地网络论坛无异于“掩耳盗铃”

  今年5月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地方网络论坛(BBS)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的观点。这些论坛集中了很多本地区的受众,容易形成利益共识,而且相对而言其管理成本最低、解决问题最快、影响面儿也最小,而有些问题如果在本地网络论坛无法得到反映和解决,就会很容易被扩散到全国性的网络论坛上去,一旦上升到全国关注德高度,该事件就更容易衍生出超越事件本身的质疑和批评,对地方形象的负面影响无疑更大。因而,地方政府重视本地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关注“在地议题”,构建充满良性互动的本地网络环境意义重大。然而,就在这个月,江苏滨海县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陆当地人气火爆的“滨海论坛”,原因就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园内屏蔽了这一论坛,甚至有报道说改县教育局领导称,“滨海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
  在一篇疑似教育局内部人员的回应中,发帖人提出“滨海网论坛内充塞道听途说、恶意攻击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网络论坛是网民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教育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自然被网民广泛关注,而在众多的网民观点中,纵然有一些不实和不当的言论也是在所难免,对于这些,有关政务部门在及时发现后恰恰应该迅速、积极、主动地去澄清、回应,这样一来,孰是孰非自然可以一目了然,要相信广大网民有足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现在,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这些问题都发生在现实中,互联网只是一种反映问题的媒介,封堵了网络社区,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封堵了本地网络社区,这些问题则更容易被发到外面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社区。所以,动辄就使用屏蔽本地网络论坛这样简单粗暴的管理办法,对解决问题无益,对政府形象则有害,无异于“掩耳盗铃”。
板凳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0-10-5 15:3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地的网络社区可以促使官民之间平等关系的发展,有非常实际的内涵,对当地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及把当地的资源真正用好都很有意义,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很多事情,本地的网络社区从信息资源角度来讲,可以把地方的信息有效地汇集和融入到当地的政策过程中去,并且及时纠偏改错。反之,如果封闭了当地论坛说话的空间,造成当地决策不科学、不民主的话,这些信息就可能会流入外地。不要外地就没有这个地方的人,现今很多人都在外面工作,眼界广得很,他们也上网,而且很注重和家乡的联系,如果他们在外面形成一个不同声音的“势力”的话,对当地肯定有不良的影响。
  我们现在利益冲突、意见冲突很多,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凝聚力不够。社会凝聚力通过什么形成呢?它就是通过每个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没有很好的互动,社会凝聚力是没有的。
  当然,网上确实充斥着很多不理性的问题,甚至是谩骂的,我觉得也不用担心,往往有非常激进的网友留下的帖子,往往有比较平和或者另外一个方向观点的网友去平衡,一旦平衡以后,你就会发现,一些不那么激进,有理性,同时对问题有很深的看法的网民会逐渐成长、成熟,在他们的带动下,慢慢就会形成一个个高水平、有理性的网络社区板块。我们要相信时间,相信网络自身成长的过程,如果这个成长过程,我们的政府,尤其地方政府过于强势,很容易把论坛管死。如果政府通过严格的管制不让网民通过新的空间和手段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网络社会的话,那么你即使要解决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也得不到公众的支持。我觉得地方领导在网络管理的理念上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平衡的位置,要相信网络本身有自我发展机制,给它空间,压制最后只会形成一种“敌对”关系,如果政府和网民慢慢形成一种“敌对”关系,政府再说什么话,创造条件让网民监督,他也不相信你了,你说什么都不相信,要改善关系就非常困难了。
藤椅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0-10-5 15:34:19 | 只看该作者
  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折射出官员傲慢的权力与民众失落的尊严之间的矛盾。事件发展呈现来势凶猛,平息迅速的特点。在事件处理方面,前期差强人意,略有微瑕,值得肯定。后期耐性不足,狗尾续貂,需要反思。
  事件前期,当地政府在事发伊始便迅速做出反应,市委书记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稳定了事态,防止了人员伤亡和谣言的产生。此举符合突发事件处理的“黄金四小时”原则,为事件的平息奠定了基础。其中市委书记现场喊话和肇事局长被就地免职是事件处理的两大亮点,体现了国家公职人员对民意的重视,对责任的勇于担当。尽管有舆论从法律程序方面对“就地免职”举措提出了质疑,但从人道主义和政治效率的角度考虑,此举有效地稳定了民众情绪和现场秩序,避免事态升级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值得肯定。美中不足的是,肇事局长始终未在现场向群众道歉,为政府后来采取偏激手段埋下了隐患。
  事件后期,因肇事局长未道歉,群众怒火未息难以散去,政府失去了耐性,便动用警力采取粗暴手段驱散民众,违反了处理突发事件“慎用警力”的原则。此举实属狗尾续貂,破坏了前期努力争取到的良好姿态,招致了公众的严厉批评。在后续措施方面,当地政府在惯性思维的引导下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对此事采取回避的态度,让其自然冷却。此举降低了政府工作信息透明度,使民众在不明情况的环境下滋生了质疑,认为政府包庇肇事官员,而之前的积极姿态有作秀之嫌。后期的两项举措使政府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这种虎头蛇尾的事件处理方式值得反思。
5#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0-10-5 15:34:30 | 只看该作者
  马鞍山“6•11”事件发生后,立即使人联想到2005年同是在安徽省发生的池州“6•26”事件。两起事件有惊人的相似,肇事者均为驾车人,被欺凌者也均是青年人,肇事者驾车与行进的青年发生刮蹭,驾车人出言不逊,且动手殴打青年人,其骄矜蛮横霸道激起群众公愤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同的是,马鞍山 “6•11”事件肇事人是局长,而池州“6•26”事件的肇事人是外来富商。
  考察过多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以后我们发现:领导干部能否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做群众工作、舒缓民怨,是能否成功化解矛盾、处置事件的关键。池州处置“6•26”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教训:时任池州市委书记的何闽旭以其自身的荒唐行为将自己捆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发当日,何闽旭在九华山鬼混,众人寻他不见踪影,其后才迟迟到达现场,以致贻误应对的大好时机。马鞍山“6•11”事件处置过程中为人称道的是,花山区和马鞍市的领导赶赴现场,勇于担当,敢于直面群众做工作,尤其是市委书记郑为文亲临现场的表现。网上流传的他站在警车上面对群众讲话的视频,感动着大家,也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
  其次,市委书记郑为文迅即表态对肇事的官员进行问责处罚,平息群众激愤的情绪,这为缓和气氛、挽回政府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郑为文拿着喇叭讲:“我们会全力以赴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惩治肇事者,你们可以看市委市政府的行动,如果处理不到位,你们来找我。”围观群众至少爆发出了十余次的欢呼,为郑书记叫好。
  当然,“6•11”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也暴露出基层地方政府的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其一,主要的领导同志是不是可以到得更早一点,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黄金四小时”以内。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是事件发生了四个多小时后,主要的领导才在现场露脸,这反应出应对处置还不够迅速。其二,在慎用警力掌握的尺度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郑书记讲话以后群众并没有完全散去,时隔不久,却有很多消防队员和防暴警察来到了现场,并且使用了催泪瓦斯驱赶群众,这种处置方式值得商榷,是不是有违“三个慎用”的原则。
6#
覃淑磊 发表于 2010-10-6 16:20:42 | 只看该作者
:sik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乔贤论坛  

GMT+8, 2024-11-12 04:42 , Processed in 0.0685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